历史
“茅山后佛见喜梨”历史悠久,具体到金海湖镇茅山后村的梨树,其起源,却与一位明代将军有关。大约500年前,一位将军路过燕山山脉,见庶民疾苦,恰适应此地种梨,便引种了红笑梨于此,为百姓带来福祉,这名将军就是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
时在明代隆庆、万历年间,戚继光抗倭功绩冠满朝野,恰逢北京蒙古鞑靼部扰边,便奉命来到北方抵御鞑靼。战争之余,他目睹众百姓穷苦潦倒,很不安心,总想为他们寻找些糊口之道。
经过同身边府僚及下属谋士的研究试验,用从天马山一带采集来的梨子,接植在本地梨树棵子上,结出了好吃的甜梨,得名“红笑梨”。
只是明末腐败、帝国大厦将倾,戚继光逝世不久,就开始了改朝换代。一代名将留下的“红笑梨”为一代代燕山子民带来了收入,得以在乱世勉强度日,直到满清入主中原的乾隆时期,“红笑梨”被送进皇宫,成为贡果。
就这样,“红笑梨”在清朝皇宫里默默地度过了100年的时间,1895年的慈溪六十大寿期间,清朝皇宫上下均忙着为慈溪贺寿,才获得了一次“面圣”的机会;当时,慈禧放生,不免口渴,李莲英将这盘“红笑梨”梨献给了太后。 他这么做,其实是有风险的,因为太后忌讳“梨”字,有分“离”之意。李莲英却妙嘴解释,这不叫“梨”,叫“佛见笑”。慈禧听罢,仔细端详这梨,果然个个端正,表皮红润,一口咬下去,不仅口脆、香甜,更是多汁,果肉细嫩,酸甜适口, 便当即把“佛见笑”重新赐名,改为“佛见喜”。
茅山后佛见喜梨先后经历了“濒临灭绝、种质扩繁、组织化发展”三个历史阶段。20世纪60年代前后,由于各种原因,茅山后佛见喜梨濒临灭绝,在这一时期,茅山后村“土专家”王玉杰同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将百年佛见喜梨树的正宗接穗嫁到约100棵梨树上,其中最老的树树龄近50年,最小的树也有20年,为后来茅山后村佛见喜梨实现规模种植,打下了珍贵的种源基础,确保接穗都是来自正宗的百年佛见喜梨树, 因此佛见喜梨品种得到了挽救性保护。
2009年,茅山后村委会做出决定,免费为村民提供优质佛见喜梨树苗及接穗,村民嫁接一个接穗补贴3元,栽一棵佛见喜梨树补贴10元,就这一项措施,茅山后村新栽近10000棵小树, 到2015年,进入丰产期,逐渐实现规模种植,全村仅佛见喜梨一项,果品收入就达到了150万元,人均果品收入超过两万元,成了乡亲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致富产业。 2012年由茅山后村大学生李柱作为发起人成立北京元宝山果品产销专业合作社,提高佛见喜梨管理的组织化程度。合作社根据佛见喜梨高端大气的特点设计了精品包装,制定佛见喜梨合作社生产标准, 装箱的佛见喜梨单果重量为250克以上。同时,通过申请农业部地理标志农产品登记,依法保护“茅山后佛见喜梨”的品质和特色。 由于独特的品质和口感,佛见喜梨市场价值是普通梨的7倍左右,每公斤可卖到30元人民币。